
“十四五”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,将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,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在多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即将收官之际,科教频道推出特别策划“我的‘十四五’”报道,以人物为镜,回溯征程。通过10余个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代表,讲述他们扎根讲台、潜心育人、推动改革的生动故事,立体展现“十四五”期间贵州教育系统的实践成果。

杨昌盛与学生滚动轮胎
在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,课间铃声如同欢乐的序曲。孩子们跑向操场,不是追逐打闹,而是熟练地骑上独轮车、攀上岩壁、荡起秋千——这些已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日常图景。
“开学第一周,再也没有学生哭闹着不肯进校门了。”校长杨昌盛欣慰地说,“现在孩子们最常告诉我‘校长,学校太好玩了!’”
这片充满生机的教育生态,正是杨昌盛十余年坚持的成果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他推动的体教融合模式日益成熟,使学校从一个县域探索样本,成长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实践典范。
从“动起来”到“高质量玩起来”
2024年,贵州省教育厅印发《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“各地中小学校要探索实施每天上、下午各开展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,确保学生每天参加2小时体育锻炼”。
对此,杨昌盛从容表示:“这些要求,新州二小的学生很早就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。”

校园足球比赛现场
从促进学生“动起来”到引导他们“高质量玩起来”,这条改革之路,新州二小已走了十余年。当初,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,杨昌盛毅然带领学校踏上了体育育人之路。
近年来,随着“双减”政策深入实施,他系统构建了“五天主题日活动”“每日十个常规项目”和四十余个校园社团。从晨跑晨读,到鬼步舞、阳光厨房体验,再到午间书法、下午操,校园的每一刻都被赋予了教育意义。
学校为各年级量身定制成长计划:一年级玩七巧板、汉诺塔启迪思维以及“开口唱”展现自我,二年级学独轮车锻炼平衡,三年级练葫芦丝和跳绳融合艺体……形成了“想玩、会玩、玩好、玩开心”的四部曲。
“我们追求的,是一所‘质量高、又好玩的学校’。”杨昌盛这样描绘他的办学愿景。

学生充满欢乐的单杠挑战
健康与成绩双丰收
“十四五”期间,黄平新州二小的体教融合成果获得了数据的坚实支撑。在近年黔东南州统一质量监测中,学校连续取得全科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。2025年,在全县监测中,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道法、英语五科人均总分高出第二名近15分,其中数学成绩常年稳居前茅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体质的变化。目前全校肥胖学生仅5人,戴眼镜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,许多班级已没有戴眼镜的学生。“我们通过活动改变了学生健康状况,这是最让我欣慰的。”杨昌盛介绍,积极参与“三大球”活动,学校目前也获得了足球、

独轮车运动
此外,“十四五”期间,新州二小的体教融合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。据统计,近年来,学校已接待全国67个单位前来参观学习。今年10月,北京汉德三维集团专门组织八位校长,深度调研、观摩新州二小一日活动,一位前来考察的校长感叹:“杨校长做的,其实是我们很多校长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。”
体育锤炼意志 挫折滋养成长
杨昌盛的办学理念,源于他深刻的个人体验。他坦言,自己并非天生的体育爱好者,而是“从体育中尝到甜头的人”。
年少时,他在乡村学校读书,成绩并不突出。一次全乡游泳比赛成为转折点——杨昌盛获得了第三名,“正是这个平台,让我走出村子,看见更广阔的世界,对未来充满期待。”
这段经历让他坚信,体育能为孩子打开通向世界的窗。这也塑造了他的教育信念——每个孩子都需要展示自我的舞台,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“乐园”。

杨昌盛与教师们进行篮球对抗
曾经,面对家长对活动安全的担忧,杨昌盛曾幽默而坚定地说:“孩子在校园摔一跤,我要祝贺你。他可能不会在这里摔第二跤,将来踏入社会,也不会轻易摔第三跤。”这份底气,来自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——适当的挫折,是成长中最宝贵的营养。

学生体验校园滑梯
如今,站在新州二小的校园里,看着孩子们在秋千上欢笑,在岩壁上挑战自我,在篮球场上重整旗鼓;杨昌盛用十年坚守,打造了他理想中的校园——不仅是求知的地方,更是探索世界、发现自我的成长乐园。
政策链接:
贵州省教育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加强学校体育美育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,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能力和水平。补齐师资、场馆、器材等短板,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。开齐开足体育课,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课堂,广泛开展课余体育锻炼,健全学生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,加强体育课程建设,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,教会学生至少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。完善体育评价机制,建立日常参与、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,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。将体育科目纳入初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,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,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。鼓励大中小学校建立田径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等学校代表队,支持成立青少年体育社团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,加强国防体育活动开展。积极预防中小学生“小眼镜”“小胖墩”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
编辑 王雨
二审 谌贵璇
三审 李玲
【来源:当代先锋网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@xxcb.cn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内容咨询及合作:19176699651;yuanshipeng@xxcb.cn。
举报/反馈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