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过去,一堂语文习作课上,教师往往只能对两三位同学的习作进行细致讲评,多数学生需在课后等待批改反馈。这一传统教学痛点,正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渐得到破解。11月6日,《2025滨江区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白皮书》发布会在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举行。现场的一堂习作课便生动展现了这一变革。
授课教师王喆带来题为《神奇的探险之旅》的习作指导课,借助“探险雷达”和“滨实小助”两大人工智能体,在一节课内同步完成了全班学生习作的批改、修改意见反馈及逐段内容优化等闭环流程,不仅让个性化教学覆盖到每一个学生,更直观呈现了AI赋能教育的全新可能。

《2025滨江区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白皮书》系统描绘了滨江区建设“教育硅谷”的愿景,明确将依托本地顶尖科技产业优势,重点实施七大工程——“双向驱动”创新工程、“硅谷智源”筑基工程、“课堂深融”赋能工程、“五育画像”评价工程、“AI教师”提升工程、“AI素养”跃升工程、“数字公平”均衡工程,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。
值得关注的是,滨江区将构建“1+5+N”发展指标体系,计划到2027年建成“教育数字基座”,到2030年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滨江范式”。根据规划,届时AI教学终端普及率、智慧课堂覆盖率、教师AI培训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将全面达到100%,学生AI课程参与率不低于95%。此外,滨江还将设立AI教育伦理审查机制,打造“可信赖的教育数据安全港”,并推动成立“AI教育产业联盟”,促进教育场景与企业技术的协同创新。
滨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芸佳在题为《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滨江思考与行动》的主题报告中指出,滨江正以教学流程重塑、师生素养提升、产教协同创新为三大路径,通过智能批改、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实现“精准教学”;构建分层课程与“研训结合”的教师发展体系,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;深化产教融合,与区内高新企业共研场景化应用,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育人及治理效能。此次发布的《2025滨江区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白皮书》,旨在形成可推广的“滨江范式”,让AI成为激发创新、促进公平的教育赋能者。
近年来,滨江区始终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将打造AI赋能“教育硅谷”作为重要工程持续推进。目前,已累计立项35个校企合作数字教育项目,实现全区中小学AI作业批改机全覆盖;另有14个案例入选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,数量不仅位居全省区县首位,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前茅,为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此基础上,滨江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数字教育生态建设,进一步拓展智慧应用场景的广度与深度,同时强化成果推广辐射力度,力争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滨江范式”打造成为全国数字教育的示范样板。
【来源:杭州网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@xxcb.cn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内容咨询及合作:19176699651;yuanshipeng@xxcb.cn。
举报/反馈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